当前位置:首页>学院新闻
【知行人物(五)】青春进行时:郑祖槐的乡村教育追梦之路
上传: 本站     更新时间:2022/5/19 10:21:52     阅读: 1755

在地处偏远山区的云南省文山市德厚镇中心学校校园里,活跃着这样一位精神饱满、开朗活泼的青年教师。他时而与老师们一起研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时而埋头学习、钻研业务,时而带领孩子们一起玩耍,时而利用休息时间翻山越岭到学生家里家访。他就是大山里的特岗教师——郑祖槐。

郑祖槐,男,199210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系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7届地理科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20198月,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通过招聘考试,成为偏远山区的一名特岗教师,一待就是三年。他始终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扎实工作,深受学生喜爱、家长欢迎。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悄然而逝,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追求梦想 积极投身乡村教育

出身偏远山村,郑祖槐深知教育对贫困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深知乡村教育的艰难。从小学到大学的十多年里,他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他时刻提醒自己,学有所成后一定要回报社会、回报国家。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师范专业,立志毕业后当一名乡村教师。

20168月李克强总理莅临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视察指导时,深情寄语大学生要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给社会创造财富。现场聆听了总理的谆谆教诲,郑祖槐投身乡村教育的想法更加强烈。

本科毕业后,郑祖槐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深造。2019年,郑祖槐完成硕士阶段的课程后,坚定地报名参加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并自主选择了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文山市德厚镇中心学校。

德厚镇下辖的14个行政村全是国家级贫困村,是文山市贫困面较大的乡镇之一,郑祖槐身怀理想、抱负,来到大山深处。看着那些孩子,他深刻地体会到山区孩子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也知道走出大山的路无比艰辛。他暗下决心,不仅要教学生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自尊自立自强,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念、勇气和能力。

 

 

以校为家 教书育人从心开始

郑祖槐服从学校安排,担任七年级的班主任和地理课教学。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看到这么多双渴望的眼睛,他既激动又紧张,更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郑祖槐所带班级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少数民族学生,而且绝大多数是贫困学生。大山里的冬天特别冷,学生不仅穿的单薄,盖的被褥也单薄。郑祖槐除了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生活困难,更加坚定要尽己所能,通过知识教育和人才培养帮助这些孩子摆脱贫困、改变命运。除了上课,他不是在备课、批改作业,就是在听经验丰富教师的课,或是在与学生谈心谈话,常年吃住都在学校。

由于认真负责、表现优秀,很快郑祖槐被推选为学校地理教研组长。他积极组织地理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磨课。在他精心谋划和组织下,学校成功举办了首届绘世界地理创意学科周活动。这有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效率。这个创举在文山市引起不小的轰动,获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郑祖槐们积极利用休息时间开展送“爱”上门,对所带班级学生逐一进行家访,把孤儿、单亲、留守、离异等特殊情况家庭学生作为家访重点对象。通过家访,他积极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倾听家长意见建议,实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并定期进行回访,积极营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家校协调育人氛围。小王同学是郑祖槐所带班级里最“调皮”的学生之一,经常上课睡觉、迟到早退、作业拖沓,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通过家访才知道,小王同学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卑心理严重。郑祖槐主动关心、帮助、开导小王同学。没过多久,小王同学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人也开朗了很多。这三年走来,郑祖槐深刻体会到当老师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孜孜以求 继续坚守乡村讲台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20219月,郑祖槐被选派到文山市一中城南校区跟岗培养学习,担任高三年级2个班级的地理教学任务。这为他今后更好服务乡村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辛勤耕耘汗水浇灌硕果。郑祖槐先后荣获云南省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二等奖,文山市第一中学“优秀共产党员”,文山市第一中学“特殊贡献奖”,文山市德厚镇中心学校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成长测试考试中学地理学科一等奖、文山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他还参编地理教辅书籍、专著等,荣获多项省市级荣誉,并担任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地理学求索》杂志编委。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艰辛付出的结果,也是对他勤奋工作的褒奖。

 

 

三年服务期即满,面对一些工作环境更好、工作待遇更高的机会,郑祖槐果断选择继续留在德厚镇中心学校,继续他献身边远地区基础教育的梦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郑祖槐表示,要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为榜样,扎根贫困山区,用知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把他们送出大山,把青春献给教育,用讲台书写人生。

(采编/余小军 李星 图/受访者)